PG电子

寻找自己心中的底部
发布时间:2024-02-17 15:17:06

  #雪球星计划#很久没有发文了,上班比较繁忙,这次趁着放假确实有一些新的想法可以写写,上次收到一条评论上面说的是哥们也不更新了,又一个价值投资者被大A打败了,可想而知大家已经被这轮熊市折磨得身心俱疲,于是去年末给了他一点建议,没有更新的动力原因之一也是没有什么好的机会,这次市场虽然一直处于熊市中,指数点位也很低,但是市场整体的水位并不低,甚至还觉得他跌的有些道理,随便写点鸡汤还不如停笔好好搬砖。

  回顾我上一篇留下来的文章,我相信仔细阅读的人,应该都在这次股灾中没有损失,或者还略有盈利,首先上篇文章已经提示了避开内卷化,从PE估值到PB估值过度的产业,同时也提示了中小市值风格切换后,中小盘拥挤度过高的风险,最后就是寻找低增速环境下现金流充沛,高分红的公司,也就是这半年崛起的“高股息”策略。

  从这几年的经历来看,我做了几个非常明显的逆向操作,首先是21年市场言论30亿以下市值的公司不受待见,我们选择了小盘股,随后在去年北交所被人诟病流动性缺失,全是没有投资价值的公司的时候,我写了一篇汽车后市场行业分析,里面提到了北交所投资标的的雏形dorman products,这里其实有一件小插曲,当时我给这家公司发了一封邮件过去,提了一些问题,没想到30分钟内就得到了回复,邮件最后一段话如下,第二张图是公司的回复最后一段,当时公司的估值在个位数,没有负债,基本全是现金,并且有自己特色的商业模式寻找自己心中的底部,诚然当时公司长期基本面受到电车零件数量降低的风险,但是当时我另外看的一点是北交所的流动性与港股的有些许不同,北交所流动性是有边际改善的可能性,还不需要看得这么远,这家公司当时一天成交量只有5000元一天,因此为了不影响股价我没有把名字点出来,想让市场自然进行价值发现与选择,如今一天成交量有5000万,股价在波动中上涨了1-3倍这个区间。

  我们回顾历史发现,似乎大部分的超额收益都来源于与主流观点背道而驰,就像我在邮件最后写的企业赫赫有名者未必优秀,默默无闻者未必拙劣,有时候做投资是很孤独的,因为真正的机会来的时候,遍地都是反对你的人,大部分人在发表言论的时候都是以股价的结果去推导一个结论,而不是以未来股价的可能性去推导一个未来可能的不同的结论。随后在中小盘,微盘股成为市场主流的时候,我进行了停更的操作,因为拥挤度实在太高了,这也是一种逆向,接下来聊聊最近的市场。

  今年的市场虽然先前有悲观的预期,一个是估值依然不低,另外是找不到基本面的支撑,但是年初这波跌幅依然有一些超出我的预期,从下图可以看出2023年8月18日后融资比例大幅度上升,最后在一个月内大部分都消失,我们经历了雪球敲入,量化清盘,等各种由经济预期,媒体渲染逐步形成的多米诺骨牌倒塌。人们的言论也从中小盘是主流,转到了买高股息才是王道,中小盘就该被抛弃,理由是没基本面同时估值太高,尤其是掏出来数据,中证1000PE在27-30,中证2000的市盈率估值高达50,而上证50的估值到了历史低点,这次的中小盘出清是非常好的一个逆向布局的机会。这两天是普涨,未来会逐渐根据基本面进行分化修复。

  其实很多人用整体的估值水位去给一个指数里的成分股下定义是比较偷懒的,比如中证1000,里面的公司有估值非常高的次新股,也有高估值的科创板公司,但是也有估值在10-15的公司,有盈利能力下滑带来PE膨胀的效应的公司拉高整体水位,也有业绩增长的低估值优秀的小公司,在中证2000里以及微盘股的集合里,大部分公司由于盈利能力下滑带来估值的高度膨胀,尤其是微盘股个人觉得确实质地一般。

  但是在市值20-50亿区间的一些小公司依然有非常好的基本面,遭到了无差别的下杀,这应该是今年非常好的一个机会(目前持有4家不过市值不大不方便透露)。而上证50,由于经济的悲观预期,估值已经下调了非常久,单纯看PE确实低,但是里面的公司周期性较强,或者是过去30年经济高速发展,地产关联度较高的产物,从长期的角度看并不算非常低估,这里是底部,但是向上的空间也有限,有些许公共事业的高分红,低估值,同时能有一定业绩增速的中盘股倒是一些稳健型投资者的机会,这些公司会与过去的成长股形成比价效应。

  这里在选择A股和港股的一些机会的时候,有一些新的思考,但由于入市时间不长,其实也仅仅是我的初步想法,没有得到验证,这一周时间我大概初步刷了400只中小盘的数据,浅尝了100只自选,其中仔细思考了10家左右的公司,在这次选择中小盘公司的时候,我认为需要假设(港股化)的方式去选择,即使未来没有港股化。要着重了解企业的壁垒,市值空间,然后再思考业绩拐点,前者决定了PE和市值的扩张空间,后者决定了短期的效率,同时这两者结合也预防了港股化带来的纯粹估值下杀的风险。

  比如我初步选了10家公司,但是其中3家虽然估值都在10倍左右,但是都有其市值空间不足的问题,第一家做金属压力容器,目前估值10倍,在手订单非常之多,且有扩产预期,但是下业是光伏和石油,两个行业的支出增速都处于下行周期,这样问题就来了,目前的订单促使其进行大幅的产能扩张,而过两年后新增订单会有一定的下滑,这样新建的产能反而成为了累赘,我不确定市场会看短期的业绩还是过几年的订单预期,所以最后没有选择。

  第二家公司估值在12倍左右,是做首仿药,虽然这几年会有许多药提供增量,但是增量不大,未来市场空间预期在100亿左右,但是目前营收已经30-40亿,一倍的极限空间或许限制了其PE预期的扩张,尤其是港股化可能会带来这样的结果。

  第三家是做点胶机等流体控制设备,美股能对标诺信,但实际上短期业绩来看,如果下游不进行大的工艺设备更新,很难短期体现出增量,从国内市场总量空间的角度来看,同行业的毛利率都在40-60%左右,也就意味者这是一个定制化的生意,大家都能活得很好,要抢占同行的市场份额也较难,而国产替代之路的空间也有限,美国诺信在中国的营收粗略估计也就6-10亿,因此虽然美股有大市值的公司对标,其在国内的空间也会明显受到消费电子总盘子大小的影响。

  而有的公司属于行业空间大,静态估值也低,似乎也有一定的成长空间,但是过去几年由于疫情原因,短期业绩爆发过快,未来几年可能降速比较明显,(为什么我们可以如此理解市场,因为同行业其他公司都是相同的业绩爆发增速且被给到的估值更低)这种也不算是一个好的介入时间点,属于需要继续追踪的类型,这里还体现了一个关键点,就是给企业初步估值的时候一定要理解行业内各个公司之间估值的差异,是个体化还是整体化,未来估值有没有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实现的方式与时间点是什么,以及不要以统一的比如10-15倍估值去看待不同行业的公司,很容易陷入标准化估值的陷阱,估值必定是一个动态的盘算,是理解市场目前给其如此评价原因后再去思考未来。

  同时也看了一圈港股和港股通的标的,港股本土的很多失去了现金流获取的能力,港股通的标的极少数有特色的生意处于向上的周期(成长初期),大部分还是处于产业成熟期或者末期,我看到一篇过去港股公司的研报的时候有些后怕,公司在增速下滑期间的估值在3.6PE,而在高成长期的估值是13PE,并且是消费品公司,这个估值跃迁的幅度太大,所以港股很容易极端化,并且某些企业在市值空间接近顶部的时候,即使短期60%以上的增速,港股依然给个位数的PE估值,总的来看港股对于现金流,成长性,盈利能力稳定性,周期性,内控,壁垒等考虑的因素非常综合,同时估值非常苛刻,投资港股最好的方式就是极端下跌的时候,极端估值的时候买一把,或者选择成长初期,周期性弱,成长空间大的公司。

  上段时间雪球上刷到一个新闻,说是一个大V靠消费股崛起,最高市值1800w,如今三年几乎亏完,去卖大闸蟹,如今很多风光的量化公司也陷入清盘,很多有名的公私募也陷入困境期,股市里没有常胜将军,我和一个朋友聊天的时候聊到,我觉得我们运气好的地方就在于什么运气都没赶上,每次赚钱都是极度困难,几乎没有顺风,每一次决策都是反人性,入市就是频繁股灾,行业也开始进入休整期,经历了经济悲观预期,流动性危机,等等各种各样的情况,但我们看似运气不好,但实际上很幸运,能在刚入市这段时间,经受这么多闻所未闻的事件,学到这么多,对风险的把控能力更强。许多人都是赢了一辈子,输在一瞬,最后陷入世界观覆灭的痛苦之中,对自己的否定之中,“少年太得志,容易栽跟头”,我现在反而越来越谨慎,越来越敬畏,越来越觉得渺小。

  下次可能要静等年报季了,每个个体的底部都不相同,股市也是如此,万千股票,万千众生,万千企业,都有不同的运行节奏,不同的谷底,投资本就是孤独的,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去寻找自己心中认为的底部,不被外界纷扰的信息所干扰,不要人云亦云,那是他们的,与我们无关。

  大部分的超额收益都来源于与主流观点的背道而驰——不能更认同这句话,投资路上,孤独也是常态。

  少年的研究效率与水平让人惊叹,想想就知背后看了极多资料,还能去粗取精,这能力了不得。

  我觉得关键是技术,如果技术牛逼我就放心了,权益我是不太担心,毕竟这项技术能复制,多搞几个项目,权益低点也无所谓。问题是公司就搞了个几百吨的中试线,就敢搞二十万吨的项目,会不会步子太大了。

  #雪球星计划# 很久没有发文了,上班比较繁忙,这次趁着放假确实有一些新的想法可以写写,上次收到一条评论上面说的是哥们也不更新了,又一个价值投资者被大A打败了,可想而知大家已经被这轮熊市折磨得身心俱疲,于是去年末给了他一点建议,没有更新的动力原因之一也是没有什么好的机会,这次市场虽...qxmhjgc.com